从“烦心事”到“暖心事” 碑林幸福升级的民生密码
来源:碑林先锋 时间:2025/08/21 15:56

务实举措惠民生

用心服务暖民心

碑林区始终将保障社区居民生活、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今年以来,全区持续深化“三个年”活动,聚焦省委“打好八场硬仗”、市委“深化六个改革”部署,锚定做优“千亿级实力城区”奋斗目标,深化“六个碑林”、聚力“六大攻坚”,奋力建设“平安、宜居、幸福”社区,全力增进民生福祉,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、多方参与议事协商、凝聚服务群众和基层减负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图片

一核引领

激活社区治理“新引擎”

图片

聚焦“组织强基”,深入推进“分类指导、争先进位”三年行动计划,建立“社区党委—小区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”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,引导各类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,社区党组织已经成为推动社区发展、服务居民的坚强战斗堡垒。“三张清单”精准对接民生需求。创新推行社区实事、好事、难事“三张清单”制度,组织区级部门党组织、在职党员、党员志愿者、驻地企业等到社区报到‌,认领解决群众身边“关键小事”。建立“清单公示—责任认领—进度跟踪—结果反馈—群众评议”闭环工作机制,确保各项事务落到实处。今年以来,已经完成“实事清单”651条、“好事清单”1263条、“难事清单”106条,解决了老旧小区停车难、困难家庭子女教育、酒吧噪音扰民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“党建引领  五型共治”提升小区治理效能。今年以来,全区注册物业企业党组织174家,组织覆盖率83.7%。按照“多方参与 精管细治 共建共享 群众满意”的目标,深化推进“小区物管、小区自管、酬金共管、国企综管、社区微管”的“五型共治”小区治理模式。文艺路街道“心晴雅苑”小区举办2025年全国业委会主任培训交流活动,向全国业委会主任分享酬金制物业经验做法,相关做法被省、市媒体报道。全区1515个居民小区中,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067个,占居民小区总数的70.4%,今年以来,共推广落实五型小区488个,其中,小区物管119个,小区自管186个,酬金共管1个,国企综管106个,社区微管76个。“队伍赋能、作风提质”提升社区干部服务效能。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“选、育、管、用”全链条管理,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在各社区推行“六常”工作法的通知》,要求不少于80%的社区工作者利用至少60%的工作时间下沉院落,做到常叩家门问民需、常盯安全守稳定、常解身边小矛盾、常叙邻里街坊情、常助困苦暖人心、常送政策勤宣传。今年以来,全区社区工作者已累计下沉小区院落进行走访排查、召开居民座谈会答疑、居民常规事务上门办理等7000余次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图片

多方参与

共绘社区治理“同心圆”

图片

聚焦“共治共享”,积极搭建多方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,听民声、汇民智,畅通人民建议征集渠道,构建社区与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“五社联动”工作机制,鼓励居民、社区工作人员、辖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建设。多元主体参与,破解民生难题、化解矛盾纠纷。遵循《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南》,结合区情实际,打造碑林区“1+5+X”社区议事协商特色品牌。从议事协商主体、基本规则、议事内容、议题审核方面规范议事协商流程,推动居民议事协商工作规范化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。文艺路街道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“第一信号”,创新打造“艺起来商量”机制,依托“四方议事会”平台,通过“居民点单、社区派单、四方接单、群众评单”的闭环服务模式,切实把群众的“烦心事”办成“暖心事”。张家村街道太白社区创新“太白议事会”,坚持常规事项“一月一议”定期议、急办事项“一事一议”随时议,协商解决了瓷片脱落、飞线充电等问题,近三年民事调解率达100%,辖区内未发生一起民事诉讼案件。“线上+线下”,畅通民意表达渠道。制定印发《西安市碑林区“七步两平台”人民建议征集办法(试行)》,聚焦住宅小区治理、教育医疗、城市更新等民生领域,进行人民建议日常征集,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、难点问题,进行人民建议专项征集。理顺“征集、审核、分类、研判、反馈、转化、评价”7个步骤,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,保障人民建议落到实处、取得实效。设置线上、线下两个征集平台,开通“碑林社会工作”微信公众号留言平台;在区信访接待大厅、区街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及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实体征集台,摆放“人民建议征集簿”,打造“家门口的议事站”,实现“线上+线下”双平台全域覆盖。今年以来,征集线上“指尖建言”9条,已办理7条,正在办理2条;线下征集人民建议386条,已办理370条,正在办理16条。全区召开板凳会、协商会、议事会等各类型会议412场,共征集人民建议2445条。共建共享,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。按照“借力借势,共建共治”的理念,持续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综合体试点,指导推进长乐坊街道环东社区、兴庆社区等开设银行基本账户,为社区“自我造血”提供基础支持。创新多种造血模式,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发展社区新路径,以阵地资源为载体,引入“社区合伙人”互利共赢模式,开展便民活动2场,联合4家企业,服务群众200余人次,推动了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水平提升。长乐坊街道兴庆社区金花坊小区邻里服务站开展了“兴庆云锦非遗空间”社区民间艺术品制作技艺培训活动(第一期),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,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实现文化传承、就业帮扶、社区收益三赢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图片

凝聚合力

提升服务群众“新温度”

图片

聚焦“幸福宜居”,在“一老一小”关爱、社会救助等方面精准发力,提升服务群众的温度。“老有所养”,全方位保障银龄服务。聚焦老年群体需求,全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,今年以来,全面摸排老年人口分布与设施使用情况,收集有效需求建议200余条,选定社区养老服务站及助餐点建设点位5个,其中已开工建设1个。同时,创新推出“银龄行动”,挖掘退休老年人专业技能优势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多渠道摸排,成功动员330余名老年志愿者加入“银龄助理”人才库,围绕政策宣讲、矛盾调解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60余场,推动银发力量融入“六大攻坚”,有效实现老年人才资源盘活与社区服务提升的双向赋能。“关爱护童”,兜底保障社区儿童福利。依托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,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,针对碑林区困境儿童、流动、留守儿童身心特点开展各类关爱服务活动40余场,受益儿童超1000人次,链接社会资源共同关爱困境儿童的心理,在规模达120余人的“六一”大型儿童节活动中号召社会多方力量助力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50个。同时,创新“家校社”协同育人新路径,构建“监测-预防-干预”全链条机制,真正让1+1+1>3的协同效应落地生根,为困境流动留守儿童打造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。“扶弱济困”,彰显社区服务温度。以打造“融救联助”示范社区为抓手,以点带面推动服务模式全面推广,完成“融救联助”服务个案323条,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。同时,围绕打造“暖心万家救在碑林”服务品牌,积极引导辖区8家社会组织、驻地企业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12个,提供个案帮扶服务23例,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637人次,有效推动“物质+服务”综合救助模式实践创新,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、多样化救助服务需求。

图片
图片
第三部分,就业微课堂.jpg
图片

图片

碑林区在保障社区居民生活、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,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下一步,将锚定做优“千亿级实力城区”目标,继续在增强民生福祉、维护社会稳定上砥砺前行,不断提升服务水平,让幸福之花在辖区内绚烂绽放。

编辑:孙苗苗

@2000-2024 西安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