隽永如碑,繁锦似林。作为西安的城市会客厅,碑林处处有故事。在这里,你能感受到“东方文化的宝库”“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”,能欣赏小雁塔、永宁门、兴庆宫公园等美景。不管离家多久、身居何处,这里终归是你心灵的归宿。【瞰·碑林—碑林地名故事】专栏,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、有趣的地名故事,多角度、多层次呈现厚重碑林的别样风情。
今天一起跟着小编
走进下马陵街
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吧
(2020年的西安城区图,图中红框区域即如今的下马陵的位置)
董仲舒是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。民间传说,他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,自小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。汉景帝时,董仲舒便来到京城长安,成了朝廷的儒学博士。到了汉武帝时,董仲舒举献“贤良”之策。极力鼓吹“君权神授”,提倡“三纲五常”,力主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汉武帝采纳了他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建议,这在以后的中国文化思想发展上产生了极大影响。董仲舒去世后,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,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。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,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,三十丈之外,便下马步行,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。从此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:上至达官显贵,下至平民百姓,骑马者,乘轿者,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,都要下马步行。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。
下马陵这个地名,同“蛤蟆陵”还有一段费解的悬疑。有人说是前者演化成了后者,也有人不以为然。唐人韦述在《西京记》中载:“蛤蟆陵本董仲舒墓”又曰“汉武帝至墓前下马,故曰下马陵。”。据此可知,下马陵也称作蛤蟆陵,估计这与关中方言有关。因为直到现在,“下马”与“蛤蟆”仍发音相谐。但蛤蟆陵又在何处?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有句:“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虾蟆陵下住。”并未指出蛤蟆陵在何处。另一位唐诗人皎然在《长安少年行》中也曰:“翠楼春酒虾蟆陵,长安少年皆共矜。”只告诉人们那个地方是有歌妓的。宋昌大防的《唐长安城图碑刻》中称,虾蟆陵在胭脂坡,位置大体在今交通大学东门沙坡村西的坡处。而元代骆天骧的《类编长安志》载:“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。”其位置大抵指在今西安交大东边的沙坡。据考,唐长安城东门(春明门)之内、兴庆宫之南史上确有一高坡,坡上有一大冢。这一坡地,古称“咽脂坡”,宋以后叫“沙坡”,坡两侧沟内窑洞住有妓女,唐代称为窑子。按唐韦述所记,下马陵古址当在此坡。元代李好文《长安志图》中的《城南名胜古迹图》在这个位置仍绘有虾蟆陵和胭脂坡紧靠一起。只是到了明正德年间,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至今址。
编辑:孙苗苗
@2000-2022 西安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