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启纶 || 马头墙下诉说东木头市过往
来源:西安晚报 时间:2022/07/13 11:06

图片

马头墙下
诉说东木头市过往
马头墙曾是东木头市的一大景观,它们巍峨、精美,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。对于我而言,这些马头墙意义非凡,每当我望见它们,昔日街上的那些人和事就会涌入脑海。
图片
东木头市赵家马头墙 图片据网络

东木头市的百年马头墙

  儿时记忆中的东木头市,从东边的柏树林十字到中段的安居巷有50多户民居院落,且多是三进的深宅大院,有门楼、前院、庭院、后院和老后院(后花园),院落的大门设有门槛,外有对称摆放的石礅、石狮、石鼓。从街道上看,这些院落最为醒目的标志当属沿街一字排列的封火马头墙。
  关中的马头墙多是清水墙,未经粉刷,虽不如徽派马头墙婉约清秀,但规制考究、工艺精湛。马头墙的毛砖在烧制时要加铅油,然后研磨成直角,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,严丝合缝,灌浆用糯米汁、石灰、细沙、黏土调制而成,还有用面粉、稀桐油处理的工艺,环保且百年不腐。
  相传,东木头市的马头墙历史都在百年以上,建造时耗费人力众多,工匠们每天吃的辣椒面都要以斗计量。这些马头墙防火、装饰效果俱佳,其上铆钉、铁件、砖雕等都保留着过去的风貌。

东木头市高家大院

  马头墙下,曾居住着东木头市的诸多老户。
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,东木头市的老门牌号是从街东口路南向西依次排列的,每个院落的门头都有一块长方形搪瓷牌,蓝底红字十分显眼。我家的老门牌是东木头市19号至23号(后文门牌号皆为老门牌号),那是先父高又明的房产。先父早年投身革命,为陕西同盟会骨干。1931年秋,先父由北京返回西安,购置了原镇嵩军总部副总司令憨玉昆和王军长的房产,从此扎根于东木头市,以图发展民族工商业和文化事业。
  我家主要居住在东木头市老门牌22号,这院子门楼很普通,到了二门子才看到门楣上的砖雕以及“勤俭持家”刻字,一棵金银花树缠绕其间;进入庭院,可以看到一个小海子里养着金鱼和睡莲。
  22号除了大厅房屋外,横向向东还扩充为5开间,其中上房是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,过厅放置方桌用来吃饭、活动。父亲的发妻居住在东屋,屋内的小木阁楼是父亲收藏字画、书籍、文物的地方。东边的套间是父亲的书房“师佛轩”,西式大窗临向二门外的过道,光线充足、空气新鲜。书房东边有一道夹墙,具有隔音、防寒、防暑、防潮和隐蔽等功能。
  懂事后,父亲经常带着我在书房会客,我记得往来此间的有于右任、周伯敏、张靖、景梅九、张继、师子敬、李仲三、张德枢、姚文青、吴宓、马亚时等名流。父亲与他们时而叙旧,时而鉴赏文物书画,或商议振兴民族工商业及文化等大事……来客之中,留学日、德的军工专家贾小侯喜欢小娃娃,因而与我过从甚密。他曾笑着对我父亲说:“等我娃(对我的昵称)长大了,给我娃娶个好媳妇。”
  22号还有偌大的一个后院。我上小学的时候,第一次打开通向老后院的大木门,里面杂草丛生,鸟类活跃,与东西邻居后院的土墙相隔,南边和孔庙一墙之隔。我和发小津城、大元等人在这儿劳动、玩耍,种上了萝卜和西红柿,但长势真是可怜,几无收获。

高家的四座杂院

  我家20号和21号院不住人,当时设有“秀民面粉厂”和一家机械修配部。秀民面粉厂是从天津柴油机厂迁来的分部,曾为抗日军队加工军粮。面粉厂机器设备比较陈旧,传送带、动力传输都是用皮带拖动的,老式机床用的是塔轮变速,需要人工拨动皮带的位置;有时为了省电,机床也采用人力拖动运转。面粉厂掌柜姓孙,人缘很好,他曾规定:街上凡是没工作的,都可以来厂里打工,每月付给面粉。
  我家的19号院实际是20号的后半院子,由20号旁边一条很长的通道进入,里面是个大杂院,院内居住有各种人员,包括泥瓦工头徐大德一家,我们家修缮房屋都由他组织安排。面粉厂孙掌柜一家也居住于此,孙妈妈的小孩多,春英、大黑、二黑、小三、小四、小五都是我的好朋友,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、读书。
  20号门房东南角是个茶铺子,其在进入19号的通道外侧开了一个便门,内外放着长木凳子,以及供客人吸旱烟锅用的火绳。每当面粉厂傍晚收工,来这里取开水的人很多,非常热闹。茶铺子老板是杜纯文夫妇,两口子和气善良,我管他们叫杜哥、杜嫂。我家的管家罗世杰曾告诉我:“你爸爸在开封任河南兵工局局长时,纯文是你爸的随身厨师,照料他的生活起居。纯文回到东郊乡间以后,兵荒马乱,生活无着,就安排在这儿了。”
  我家23号最初是个商行,临街摆放着拆卸下来的铺板。这处院落和太平巷4号是一个产权,起初为了出行方便在太平巷开了扇大门,后来隔开成为两座院子。我第一次去太平巷4号,是管家罗世杰让我去收获成熟的葡萄。我在葡萄架的南边,发现了一座异常精美的青砖地下室,其门楣上镌刻着“潜心静居”,落款“庚申榴月”,即1920年农历五月。1939年曾有一批共产党人由青训班派往西安做统战工作,生活相当困难;我父亲得知后,便将他们秘密安排在这个地下室里。当时这件事只有我家里人知道,我曾看到管家罗世杰每天给这些“地下党”送茶送饭。不久后,我三姐高杰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了。
  再后来,太平巷4号有来自浙江的严氏夫妇居住于此,夫人李竹青堪称绝代佳人,一口吴音软语,他儿子阿静的声音也很好听,我至今记忆犹新。
  新中国成立后,23号院曾为西藏办事处所在地。1952年西藏办事处搬走,我外婆、母亲便携5个儿女分居于此。后来,23号院的临街房被用作居委会的办公场所,还开办过电器修理部、五七沙发厂;开放搞活以后,这里还经营过钟表店、五金杂货店以及“话吧”。

图片
秀民面粉厂旧址 作者供图

更气派的几座宅院

  比起我家,东木头市其他院落的气派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比如30号的窦自强家,三进院的前院为清末建筑,后边的部分是民国时期所建,其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当时十分罕见。据说该院是杨虎城赠送给窦家的,其房屋的窗台、厅门上都有用糯米、石灰、黏土制作的泥塑工艺,这些与杨虎城止园别墅中的泥塑装饰毫无差异。我们高家与窦家不仅是睦邻,子女之间又是同学,所以非常熟悉。
  我家19号的东邻居是永保巷赵家,赵家坐拥临街一排整齐的二层门面房,皆为一砖到顶,4座院子一直排到东边的盐店巷。永保巷将4座宅院从中间隔开,东西对称各有3堵马头墙,其中巷口的两堵马头墙间有一小木阁楼。从阁楼下走进永保巷深处,只见东西开阔,两侧赵家4座大院落一直通到西安碑林的北墙。
  26号及27号的李家,其老一辈是近代巨商,曾将皮货销售至日本、越南及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,声誉远播。李家购置的这所院落是清代官员府第,后花园有太湖石垒起的假山。李家人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,到我的同学李春禄已经是孙子辈儿了,其父辈6个弟兄早已分家,各立门户,还在相邻的太平巷另辟一门径以便出入。
  时过境迁,人去物移。2005年,有记者偶然注意到李家这个木、瓦、砖、石雕刻齐全的老民宅,十分惊奇。记者随之撰写了相关报道,一经刊发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,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,不少专家、学者也来考察撰文。2015年,上海东方卫视的一档栏目相中了这个老房子,节目组投入心血和资金,帮助李家人修缮房屋,当时工人就租住在我家。
  忆往昔,曾有无数的民居院落让世人惊艳,但又默默地消失于历史的长河;现如今,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,我相信东木头市尚存的老建筑都能妥善保存下去。

 

图片

编辑:孙苗苗

@2000-2022 西安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