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来聊一聊西安名为“建国”的地方
来源:西安晚报 时间:2022/06/23 15:18
图片

图片

建国门是西安城墙众多城门之一,是南城墙最东一门。位于陕西西安东南城角兴庆宫公园。门内道路为建国路,门外与环城南路为丁字路口,为西安南城七门之一。

虽然很多人每天从下面过,但只知道它叫建国门,根据名字猜测应该是开于建国后,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而命名的吧。至于为何而开此门,却让人说不上个所以然。

图片

建国门的来历还得从建国路说起,建国路位于城内东南隅,南起建国门,北至东大街,长909.1米,路宽25米,车行道宽12米,人行道各宽5米,混凝土和沥青路面。这片区域,在唐代时位于长安城郭城内“崇仁坊”的东部与“胜业坊”的西部(二坊均在兴庆宫之西)。明城墙修建后,今建国路地区便被圈在城内的东南隅。建国路建于明代,系明郃阳王府内南北街,不通外城。此路南端东侧、中段与北段西侧均筑有玄风桥,以便利王府交通,亦称玄风桥街。清顺治年间,地方政府将西安城内的东北隅划为满族的居住区,修了满族驻防城。

清代建国路称小菜市、小差市。民国时期路宽25米,土路。1952年此路东大街至仁义巷段浇筑为车行道宽12米的混凝土路面,并改称建国路。

辛亥革命后,政府修筑东大街的同时开辟一段南北走向的路,就以玄风桥为街名,就是今日建国路源头。如今在建国路北头西侧还遗留有一独头半截短巷,就叫做玄风桥,小摊小店,美食杂货居其间,然而却再也寻觅不到“桥”的影子。

1969年开南城墙缺口,此路南延过缺口与城外环城南路连通。1985年缺口处券修为3孔门洞,称建国门。同时在跨护城河土梁处建成钢筋混凝土建国门桥。建国门至环城南路段土路铺沥青路面。建国路是城内东南隅的重要出入口道路,两侧与多条东西向街巷道路相交。

在中国,好多城市都有“建国路”,而西安的这条建国路,应该是其中最知名的。这条路见证了惊心动魄的西安事变,路上有着举世闻名的张学良公馆,还坐落着陕西省作家协会等文化单位。这条宽20余米、长800余米的路,从北到南走完用不了20分钟,然而历史上却走过了众多的名人政要,走过了陕西文坛的中流砥柱。抗战前,建国路以南是一片荒地,到处坑坑洼洼,除一些穷人在此搭棚挖窑度日外,很少有人在此建房。

图片

其中,东侧金家巷(曾名建国三巷)一号院为民国时期张学良将军公馆,是“西安事变”时期国共两党谈判地,现恢复原貌,为西安事变纪念旧址。建国路的张学良公馆、高桂滋公馆这两处著名的民国建筑,曾见证了惊心动魄的西安事变。西安事变爆发后两天,蒋介石迁到高桂滋公馆住了11天。新建成的高公馆环境幽雅,有暖气,条件好,从没人住过,又紧邻张学良公馆,安全可靠。在高公馆里,国共达成了停止内战六项协议。鲜为人知的是,蒋介石还在这里写下了他平生第一封“遗嘱”。因为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,建国路也成为一条见证历史风云的路。

解放后,建国路上驻扎了很多重要的政府部门,包括西北局机关和陕西省委机关。曾有说法称,因为西北局和陕西省委机关在此,建国路是西安第一条柏油马路。

1942年,中国银行陕西分行(当时称为雍行),在建国路南端路西接近南城墙的一大片坑洼地修建了员工宿舍(今东十一道巷南侧)。这处宿舍就取名“雍村”。雍村全部占地约三四万平方米,修建了一些带小花园的庭院,西式洋房和许多普通平房,并附有篮球场、医务室等设施。这在当时的西安显得很了不起。该公司利用坑内大片地方修建了一所“雍村小学”(包括操场)。小学约有300名学生,八九名女教员,除雍行子女外,也招收外面有关系的学生。

解放后,雍村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地点,后来省委驻此。上世纪60年代,省委机关迁往雁塔路,原雍村地方做了干部家属院,从此雍村的命运另有了新的起点。如今,“雍村”及“雍村小学”已不复存在,但建国路路东现有个“雍村饭店”,仍不时勾起人们对它的回忆。

在省作协对面,是市二十六中和建国路小学,这两个学校所在地都曾是张学良将军的兵营驻地,原是为了解决东北军家属的教育问题而兴建,解放后由西安市教育局接管,现在与省作协对门而立,成为建国路上林立的餐馆中几家醒目的文化教育单位。

图片

曾经的建国路是幽静的美,路边的法桐成阴,人又少,也没有人声鼎沸的嘈杂感。上世纪80年代,建国路两边出现了市民自发形成的菜市场,周边居民都过来买菜,虽然方便了市民群众,但难免卫生无法得到保证。后来政府有组织地将这个自发菜市场搬迁到了现在的建国门菜市场,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早市,现在每天早晨依然是车水马龙、人声鼎沸。菜市场被取缔后,形成了夜市,后来夜市又自发迁到了和平路上,再后来又整体搬迁到了东新街。

论起建国路几十年的变化,起初建国路临街门面很少,但多家单位都把临街的门面房租了出去,形成了现在的建国路美食一条街,海底捞入驻西安的第一家店就是在建国路上。建国路的发展变化与市内的其他道路相比还是很慢,基本上属于就地取材。

图片

编辑:孙苗苗

@2000-2022 西安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