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碑林记忆】南关的故事
来源:西安档案 时间:2022/06/07 10:06

图片

南关的故事

明清西安城永宁门(南门)的外围城,亦称南郭城。位于永宁门护城河外正南,北面通过吊桥跨过城河与大城南门相通,东西南三面修筑土城墙。郭城南北长约合560米,东西宽约合300多米。郭城东南西三面各开一门,南墙中部开南郭门(约在今南关正街中段南郭门村处),西墙北部开西郭门(约在今南门外西侧西后地),东墙北部开东郭门(约在今南门外东侧仁义村)从永宁门(南门)到南稍门有一条较窄的土路街道叫南关正街,它的东、南、西三面用夯土墙围成一南北长的长方形郭城,统称南关。以南关正街为中心,分为东、西两半,永宁门(南门外过了城河,东西两边各有条小街,叫东火巷和西火巷。东火巷到东边的东郭门,西火巷到西边的西郭门,南关南段的南郭门即南稍门,以上三面土墙和三个郭城新中国成立前早已颓毁。新中国成立后,因要开阔南关街道和修环城路,东、西火巷也已拆除。

清代到民国的南郭城内庙宇有娘娘庙、关帝庙、菩萨庙、药王楼、旗杆庙,出了郭门还有荐福寺、龙王庙、山神庙等。旧年,寺庙内供奉的神像的骨架由或竹或藤或木条构扎,外裹泥胎并彩绘,形象庄严慈爱。时间长久,神像底座重心欠稳或偏移,便导致神像摇动晃悠。一日,山神庙神佛“显灵”动弹的“奇闻”传遍南关,招致四乡民众争相观看。

图片

南门外老地图

南关有条在西安知晓率不低的街道,位于长安路南稍门和今长安立交之间,路东侧有一条坡道,名草场坡。而广义上的草场坡,通常指从这条坡道开始,往南一直到南二环的这一大片区域。草场坡坡道从与长安路相交的西口开始渐渐高起,北接永宁路、南有巷道通往二环南路、长600余米。

2009年7月,在西安市长安路草场坡附近的马路东边,竖立着一块村碑,上面写着“草场坡”。村碑是一块石头雕成的、呈马首、柱状。村碑背面、用英文注释着村子的来历、侧面用汉20世纪70年代的南关正街街景语写着草场坡“······唐时为长安官马草场。宋人张礼,《游城南记》记载'草场坡在永乐坊,即横岗之第五爻也',元代骆天壤《类编长安志》载·在朱雀门外,乃旧之草市,有坡故曰草场坡"这块带着古朴特色的村碑,竖在充满现代意味的街面上,更能显示古都西安的特色。草场坡位于外郭城的永乐坊,为咸宁县管辖,地势较高,唐代时,不允许一般人居住。庸玄宗时期宰相燕国公张说、宪宗时宰相晋国公裴度,还有左肩门卫李时钟等达官显贵的府宅曾设于此。20世纪70年代,草场坡出土过一件珍贵文物鎏金铁芯铜龙,造型精美、工艺精湛,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。并在海内外多次展出。这件鎏金铁芯铜龙传说即为张说府的遗物。

从明清开始,草场坡成为村落,并持续很久。在明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中、山西临汾的一些人,告别了大槐树,背井离乡迁徙而来,在草场坡安家落户、凭着勤劳与和善、以农耕为生,代代繁衍生息,并逐渐形成了齐、卢、刘、李等几个村里的大姓。到新中国成立前,草场坡大部分村民是种粮食或做小买卖。由于战乱,村民生活非常艰辛。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年间、粮食供应紧张,草场坡村民自力更生.开办了村上第一家豆腐加工厂和粉条厂、从业人员近百人。随后又发展养猪业,换取粮食解决温饱。因此这里的老人有“豆腐加工厂、粉条厂救了草场坡人的命”一说。如今,草场坡已成为高楼林林总总、店浦鳞次栉比的热闹、繁华的街区。

图片

1911年的南门外

从南关直往南郊经过韦曲镇、王曲镇,直达秦岭北麓的子午口,由这里可以进入秦岭山中。由于秦岭山里的山货运到西安时,首先落脚在南关,因而在南关正街和东西火巷开设了些收购、寄卖桐油、猪鬃、大麻、蚕丝、五倍子、板栗、茶叶、生漆、漆蜡、胡桃和木料本土特产山货行店和出售往山里贩运的食盐、棉花等行店。从南关往南山来往的行人、商贾颇多,背的、挑的、滑竿、轿子络绎不绝,沿途的客栈、饭铺、行店生意也很兴隆南关货栈商铺有名的有德盛泓、永兴和、兴盛行、德盛行、升来行等,资金殷实,待客笃诚。林盛行、新益行、华北行、益盛行代客买卖从中抽取佣金。这些栈铺经营土特山货品种很多。如漆匠买漆去南关,南山的生漆成分高、质量优。漆家识货,流行有“好漆赛如油,照见美人头。提起一条线,断了钓鱼钩”。除此还经营农具、磨石、铁锅、粮食、盐碱、茶叶、酒糖、洋布、棉花、砖灰等生产生活用品。

20世纪初,西安发生了一次民众反洋教运动。当年美国在西安南关围墙巷修建有基督教堂“使徒学堂”。学堂中的外国教士经常找借口向咸宁县衙和南关警察问罪,并无端讹诈南关居民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积怨已久的西安革命党人和南关一带的民众,于1911年10月23日晚,在姚成、胡重等人带领下,高喊“铲除教堂,杀死洋人”的口号,冲向“使徒学堂”以报前恨。在遭到美国教堂的枪击后,愤怒的民众焚毁了学堂,打死打伤了外国人。事后,在美国的施压下,当时的陕西官府处死了姚成、胡重等人,并残忍地株连了家属,给美国教堂赔偿5000两白银,为在教案中丧生的洋教士造墓立碑,为此事画上了句号。这就是震惊中外、在中国近现代教案史上令人悲愤、发人深省的“西安南关教案”。

抗日战争以前,西安至陕南未通汽车,邮差和旅客都是靠步行出南关进秦岭。富户人家和官宦进山则雇轿和滑竿,因此南关有许多脚夫店和轿铺子。历史上西安人过冬大都烧炭火,南关也是木炭集散地。20世纪60~70年代以前,南关还有门户宽大的马车店和农村样式的传统关中宅院。微微上翘的门楼,黑漆勾边的大门,高高的门槛两边有青石门墩和石鼓、石狮。随着古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,逐步摧毁了不少古旧的建筑,南关也开始了新时期的开发与改造。如今,古城旧时南关的影子,只能在书本中或旧街名中去寻觅和回味了。

图片

编辑:孙苗苗

@2000-2022 西安网 版权所有